中国式露营,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国内露营的未来发展有两大方向。一是向专业化、小众化的纵深方向发展;二是打造‘+露营’模式。”

今年春天,露营仿佛“横空出世”,成为最火爆的休闲度假方式。刚刚过去的五一假期,帐篷露营更是掀起热潮,飞猪数据显示,五一假期露营订单量环比增长超350%。不仅如此,露营热也催生出露营经济,包括旅游企业、景区以及户外装备等,并对目的地旅游经济产生带动效应。

那么,在朋友圈和社交媒体“刷屏”的露营究竟从哪里来, 未来又将到哪里去?在露营旅游的带动下,哪些产业将获得长远发展?目前国内露营产业存在哪些短板,国际上是否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 就露营旅游的起源、现状以及未来发展等问题,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教授魏翔。

露营,20世纪70年代伴随国际大众休闲旅游出现

露营从职业化、专业化的形式,走向了休闲旅游。

新京报:今年露营突然火爆,但并不是“横空出世”,作为一种休闲方式和休闲文化,露营起源于哪里?

魏翔:露营作为一种休闲方式,有它的前世今生。露营的基础就是国际大众旅游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国外专业化旅游兴起,或者叫专项旅游,比如探险旅游,露营也由此出现了。可以说,第一代露营是应小众户外探险而诞生的野外露宿,属于比较高难度的专业领域,还不能称之为“露营旅游”,只是与户外探险伴随而来的露营需求。

第二阶段,露营开始从职业化、专业化的形式,走向了休闲旅游。这个阶段的露营在技术上已经没有那么高的挑战,主要跟随徒步旅行人群的增多而壮大,但依然是一个相对专业化的小众休闲方式。大概在30年前,国外休闲度假旅游逐步成熟,露营随之进入第三阶段,即成为普通人度假住宿的一种替代性需求。

到目前为止,这三个阶段的露营形式并非一代取代一代,而是共存,其消费人群主要分两类,一类是专业户外运动群体,一类是家庭亲子群体。

加速中小型旅游企业优胜劣汰,助力户外休闲产业长远发展

目前 国内露营市场呈井喷式发展。

新京报:业内有人认为,国内露营的火爆只是在疫情影响下的“昙花一现”,你怎么看?

魏翔:和欧美日等国际露营市场相比,国内露营旅游跨越了第一个阶段和第二个阶段,直接进入第三个阶段,即大众休闲式露营旅游,这主要与国内消费者休闲偏好有关。国内露营旅游虽然跨越了阶段,但没有跨越逻辑,依然是以大众旅游为基础,也就是随着国内大众旅游的兴起,才有了露营旅游。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国内大众旅游是在2000年至2010年开始走向成熟,在之后的10-15年,中国休闲旅游开始萌芽,并最早诞生一批露营旅游,包括帐篷酒店、房车营地以及如今火爆的个体露营。

国内露营市场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井喷式发展,特别是最近半年尤为火爆;二是升级换代非常快。这的确跟疫情有关,但需要强调的是,疫情不是国内露营旅游火爆的触发器,只是助燃剂——也就是说,即使没有疫情,国内露营市场也处在了触发点上。近两三年,国内的帐篷酒店、房车营地都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只是在大众露营方面加速推进了一下,使消费需求在疫情期间井喷。

新京报:露营市场火爆,带动了哪些产业,是否具有长远优势?

魏翔:近期,露营市场火爆的确带动了不少产业的发展,但我认为有两类产业具有长远优势。第一,露营作为一个触发点,将推动国内中小旅游企业的优胜劣汰,淘汰大量做标准化传统业务的旅游企业,促进一些做俱乐部或者专业运营的中小旅游企业加速转型。

第二,露营将带动休闲装备产业的长远发展。国内休闲装备业一直受需求的抑制,没有爆发出来。其实,休闲旅游本来也在发展,但露营的前期业态,比如说房车营地,确实可以拉动高端制造业,不过受众太小,需求不够。而大众露营克服了之前的缺点,又迎合了国内的大众消费以及大规模市场效应,从而触发户外休闲装备的发展。同时,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特别是在终端的制造业方面,有着强大产能。所以说,供给和需求结合起来,具有长远优势。

不要一味做大,分区域、分地点式露营运营更合理

新京报:露营突然火了,但也引发了一些问题,包括林业安全、公共绿地保育、环境保护等。你认为目前露营市场存在哪些短板和乱象?

魏翔:露营火了之后,也引发了一些问题,比如安全、环保以及其他公共管理问题。目前当务之急是露营经济的相关经济体,无论是公园、营地还是帐篷酒店,都不要只想着挣钱,还要做好环保,定好分配机制,尤其是要做好前置规划和前置监管。

露营企业一定要吸取共享单车的经验教训,二者有相似之处,因为露营营地也涉及占用公共资源的问题。如果政府及相关机构前期不给公共用地定价、定标准,企业就会过度进入,把公共用地当成免费资源过度使用,事后再对其进行成本追加和监管,则会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成本递增,最后反而把发展起来的企业压垮。因此,露营运营商要想长远发展,一定要做好前置成本规划。

针对国际露营经验,我们既要借鉴,也要扬弃。欧美的露营模式是大规模房车露营地,但是根据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我们对环境的规制会非常严格,因此,国内要做大规模的帐篷酒店、帐篷、房车营地非常难。

在国内市场,露营不适于规模化,因为它对环境的依赖性很强,是一个环境脆弱型产业,中国的规模化露营,是基于大需求的分散式运营。大家都喜欢露营,总体需求规模可以很大,但在运营方面应该是小规模的或者说是分区域、分地点的。我们既要借鉴国际露营市场的经验,也要知道大规模的露营开发和运营是不可取的。

新京报:未来露营应该如何纵深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拍照、打卡阶段?

魏翔:国内露营的未来发展,首先要尊重规律,回归常识,露营是基于大众旅游基础的一种休闲业态,未来有两大发展方向。一是向专业化、小众化的纵深方向发展,比如探险俱乐部、极限运动俱乐部,它们提供的露营产品是高价格、高技术型的,拥有一个固化、回头率非常高的小众群体。

第二,露营不应该看成“露营+”,而是“+露营”。露营本身是一种延伸住宿,从这个角度来看,露营跟民宿一样,民宿发展到现在的困境,恰恰就是变成了“民宿+”,而实质上应该是“+民宿”——我们在旅游、研学、度假过程中,要换一种住宿方式,比如住两天酒店,住两天民宿,再露营一晚。本质上,露营和民宿都是配套设施,是对大众旅游和国民休闲的一种配套、更替和尝鲜,因此,露营未来发展趋势是在跟上大众休闲需求爆发的同时,自己也能发展好。

目前,国际一些露营发展比较成熟的经济体可以给出现成的参考性建议,帮助我们把露营与自驾以及户外活动结合起来。比如一些国家公园里设置法定营地,标示什么地方可以露营,什么地方不能露营;加强露营地管理,定期有工作人员巡视,保证营地的安全性;完善公共服务,比如夜间照明、水电基本供应等。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曲筱艺

编辑 李铮

校对 刘军

图片 IC pho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