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统计,一周前刚在南非冒头的新冠变异毒株——“奥密克戎”(Omicron)目前已经传播到了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实际上,早在南非报告首例奥密克戎变异株之前,这种病毒就已经出现在荷兰了。
在新冠家族所有已知成员中,奥密克戎传染性最强而且发生了很多基因突变,现有疫苗在面对它的时候防护效力很可能大幅下降。而且,即便有针对性的疫苗面市,推广接种也需要很长时间,更别说世界上还有一大帮宁死不打疫苗的人。
黄色区域为奥密克戎毒株报告区域
既然对抗新冠不能只靠疫苗,那么口服药受关注的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连下大单,国际巨头的中国“承包商”
但是口服药也不是十拿九稳。比如默沙东最近就把自家口服药的降低患者住院或死亡风险的有效率从50%下修到了30%。消息一出,之前被口服药吓得暴跌的疫苗股们重新成了投资者的心头好,纷纷收复了失地。
相比之下辉瑞就稳多了,公司CEO对媒体表示,自家的新冠口服药能把患者住院或死亡的风险降低89%。即便面对奥密克戎也一样充满信心,因为这款药物在设计之初就把基因突变考虑进去了。上个月这款药已经拿下山姆大叔1,000万个疗程、共计52.9 亿美元的订单。新冠病毒短期内看不到彻底消灭的可能性,这款药或许会成为超级大单品。
这么大的订单,只靠辉瑞自己难免力不从心。所以,当国内CDMO龙头凯莱英(002821)11月16日公告与美国某大型药企签订价值4.8亿美元的大合同时,市场普遍猜测生产的就是辉瑞的新冠口服药。
摘自《凯莱英关于签订重要合同的公告》
11月28日凯莱英又发公告,宣布子公司吉林凯莱英又与国外药企签订总额约27.20亿人民币的供货合同。这次凯莱英没说是哪国药企,但是考虑到奥密克戎的出场时间是11月24日,默沙东又表示自家产品不太行,橙哥觉得这大概率是辉瑞的追加订单。
CDMO,中文称作合同研发生产组织。
- 在药物研发与临床研究阶段,CDMO的任务是帮助新药研发公司开发及改进工艺路线、提升研发效率与成功率、降低研发成本;
- 在药物商业化供应阶段,则通过不断的工艺优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同时保障产品质量和供应的稳定性。
通过与CDMO合作,制药公司可以省下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将更多资源投入研发。
凯莱英深耕CDMO行业20多年,曾有过帮助客户提前8个月完成新药上市的战绩,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创新药原料药CDMO和中国最大的商业化阶段化学药物CDMO。公司在半年报中表示,确实为抗击新冠疫情“做了一点微小的工作”。
摘自《凯莱英2021年中报》
现在唯二有新冠口服药面市的就是默沙东和辉瑞,所以橙哥不负责任地猜测,凯莱英同时担当了这两家制药巨头的研发生产“承包商”。
技术领先,业绩暴涨忙扩产
在半年报中凯莱英提到,公司自2016年起已经为617个药物提供研发生产服务,其中有多个上市后销售额10亿美元以上的重磅药物,还有很多有望成为未来的重磅药物。按2020年销售额排名,凯莱英与世界制药前20强中的15强建立了合作,与其中8家连续合作超过10年。目前公司在全球创新药原料药CDMO占据1.5%的市场份额,在国内商业化阶段化学药物CDMO占据22%的市场份额。
半年报中提到的连续性反应技术是凯莱英持续研发、改进10余年的工艺技术,也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所在。这项技术最近两三年才进入收获期,但已经发挥出强大的生产力。2020年凯莱英营收31.5亿,而此次公告的两笔大单已经为今后2-3年锁定了57.78亿营收。
拿下大单,当然要赶紧扩产。以反应体积计算,凯莱英目前的产能规模不到3,000(m3),这个数字到2022年底将会增加近1倍。
摘自《凯莱英2021年中报》
由于大举扩产,三季度末凯莱英在建工程高达13.36亿,同比增长近1倍,存货也同比增长49.17%达到10.83亿,还不算同比增长了254.69%的预付款。根据三季报,2.35亿预付款主要是预付材料款。
有意思的是,前三季度凯莱英共发生研发投入2.57亿,同比增长51.21%,超过了中报50.68%的增速。但是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为8.79%,反而比中报时的9.32%略有下降。而且,虽然产能和研发同时发力,但是凯莱英没有任何有息负债,甚至还有4.25亿货币资金躺在账上!
这就是传说中的赚钱太快,花钱的速度跟不上了。
唯一美中不足的或许是前三季度利润增速没有跑赢营收,但这在产能扩张期比较常见,随着产能建设完成、爬坡到位,应该会有相当的改善。
摘自《凯莱英2021年三季报》
当然,无论是现有产能还是投资规模,凯莱英对比药明康德(603259)都有不小的差距,这也是公司综合能力不如药明全面的原因所在。但是凯莱英凭借独有技术在小分子药物具有竞争优势,并且在巩固优势的同时积极拓展新业务,稳步向“一站式服务商”进化。
摘自《凯莱英2021年中报》
目前国内药企也在积极推进新冠口服药的研发,对于唯一有合作产品上市的凯莱英来说,这是重要契机。
结语
由于药物研发投入高、风险大,研发生产外包一直是中小药企的首选。过去十年,拥有1-2个在研药物的中小药企研发管线全球占比已经提升到19.36%,新兴生物药企业已经成为临床后期及商业化项目的重要来源。这种结构性变化使得研发生产外包成为医药行业的大势所趋。
另一个大势所趋是CDMO订单不断向中国大陆转移。今年上半年,国内头部CDMO公司在手项目总数的同比增速约为27-50%,远远跑赢全球活跃新药研发管线同比4.76%的增速。尤其是新冠小分子药,国内CDMO企业整体的全球市占率较高。
所以,对凯莱英来说,增长不是问题,问题是增长多少。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