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教育部启动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在全国范围内集中开展专场招聘和供需对接等活动。就业促进周以“千方百计拓岗位 攻坚克难促就业”为主题,在河南郑州设主会场,在北京、吉林、山东、重庆、云南设5个分会场。活动以线上、线下方式同步启动。主会场和5个分会场同步开展区域性专场招聘会、人才供需对接会、就业育人主题教育等活动,预计为毕业生提供60多万个岗位。
保就业就是保民生,而保证与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不仅关乎个人前程、家庭收入,也关乎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更是保就业的重中之重。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遭遇了一些现实难题,更需要多重关注与促进。一方面,今年的应届高校毕业生规模与增量都创下了历史新高,这意味着高校毕业生的劳动力供给处于空前高位。另一方面,面临疫情冲击与经济下行的双重压力,企业可能出于生存考量或保守的风险厌恶偏好而进入收缩阶段,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加上疫情防控的影响,令部分地区的招聘计划与企业高校宣讲被打乱,导致招聘渠道不畅。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业促进周正是为了畅通就业渠道,尽可能地提升招聘岗位与高校毕业生的匹配度,从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为此,就业促进周主要通过持续开展系列招聘、访企拓岗、万企进校、就业指导、精准帮扶等五大专项行动,进一步挖潜创新拓展岗位资源。
为了扩充岗位资源,首先,“百日冲刺”期间,教育部会同各地各高校和12家社会招聘机构,集中开展“24365校园招聘服务”系列专场招聘活动,为毕业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信息;其次,开展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行动,高校书记、校长及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走进企业,与相关单位建立就业合作渠道,为毕业生挖掘更多岗位资源;最后,启动实施万企进校园行动,并开展“中小企业人才供需网络对接大会”,积极为中小企业进校招聘做好服务,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
从上述措施不难看到,教育部在“拓岗”与“促就业”方面作出了大量努力。不过,这些措施力度虽大,更多的是挖掘潜在的招聘岗位,并提升应聘效率,但如果要消化规模与增量都创下历史新高的高校毕业生,根本之道在于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活跃起来,通过激活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岗位。毕竟,中小企吸纳了我国约80%的就业。
目前,中小企业受到疫情“倒春寒”冲击及防疫相关的停工停产与供应链不畅影响较大。5月9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官网发布数据显示,2022年4月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为88.3,在上月环比下降0.6点的基础上,环比继续下降0.3点,低于2021年同期水平;已连续3个月下降,8个分行业指数7降1升;本月对样本企业开工率的调查显示,完全开工的企业占17.85%,开工率在75%-100%之间的占14%,在50%-75%之间的占23.9%,小于50%的占28.8%,未开工的占15.50%。
5月7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稳就业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中作出重要批示,指出稳就业事关广大家庭生计,是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的关键支撑。当前就业形势复杂严峻,保住市场主体稳住岗位就会赢得未来。要着力支持稳岗,推进企业在做好疫情防控条件下复工达产,加快落实退税减税降费等减负纾困政策,帮助尽可能多的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挺过难关、留住岗位。促进平台经济健康发展,带动更多就业。
保就业,尤其是稳定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中小企是主要的保障方向。今年以来,中央及各地已发布多项针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的纾困政策与保链政策,部分地区为小微企业发放了一定的补贴。不过,要让中小企活跃到能吸纳大量高校毕业生的程度,仍需要经济的整体复苏。期待有更多相关政策措施推出,让中小企活跃起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