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珠峰队长》主创:攀登是生命的探索 来自内心的力量

央广网北京5月9日消息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 世界之巅的风景什么样?

如果有一天登上珠穆朗玛峰,你最先呼喊出的是什么?

每年的5月,正是冲顶珠峰的好时节。2019年的5月,15名中国攀登者集结于尼泊尔境内的珠峰南坡,越过重重冰川,全员成功登顶。他们将普通人的梦想与期待带上世界之巅。

这些风景,这段旅途,都被电影《珠峰队长》用镜头完整地记录了下来。日前开启全国超前点映的《珠峰队长》真实地记录了在专业高山向导、队长苏拉王平的带领下,这支民间登山队朝珠峰一步步靠近的攀登全过程。它同时也成为华语电影史上“最高难度”的纪录片——创下在8470米以上最高海拔完成无人机起飞航拍的新纪录。

这一段通往世界之巅的旅程经历了怎样的惊心动魄?雪山沿途的壮阔美景是如何被全程拍摄下来的?队长和队员们在“攀登”中获得了哪些人生体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朝花夕拾》节目就此专访了导演吴曦、队长苏拉王平、队员崔舟萍、车夫以及体育纪录片资深制片人师叙平。

“珠峰队长”苏拉王平:做自己人生的攀登者

三奥雪山,坐落于四川省阿坝州黑水县,高达5210米,是许多登山爱好者攀登的第一座雪山。苏拉王平就出生在山脚下的一个只有八户人家的小寨子里,雪山是他成长的起点,也是他梦想的落点。

因为二十余年前的一次机缘巧合,他参与了国家登山队对三奥雪山的一次考察。那次的经历使他第一次认识到了雪山的壮美与攀登的奇趣,也自此决定把攀登作为自己人生的事业。

攀登是一个经典的人生隐喻。对于攀登者来说,那座耸立云端的珠穆朗玛峰始终是人生的最高追求。苏拉王平的车牌和手机尾号多年来都是8848,这组世界顶点的海拔数字自他爱上攀登起便在心里扎根。

“我想当一次珠峰队长。”他说。他不仅要登上这座世界最高峰,还要将这段旅程搬上大荧幕。

从左到右为剪辑师母鑫杨、苏拉王平队长和吴曦导演

苏拉王平认为,寻常的照片和录像无法和他这些年在雪山上亲眼看到的绝景媲美,而专业摄影师往往无法胜任这种高海拔拍摄。为了他的珠峰电影梦,他决定自己学习电影知识,成立影视公司,并将队伍里一批有潜力的高山向导培养为高山摄影师。

当梦想落地生根,便成为了沉甸甸的责任。2019年,苏拉队长一行15人经尼泊尔来到珠峰大本营,从南坡一侧开始对世界最高峰发起挑战。他们一半是川藏队的高山摄影师,还有一半是经过训练的登山爱好者。“人是我带出去的,我是队长,要对所有人的安全负责。任何人攀登珠峰都有风险,无论是在危险路段还是休息营地,我都要时刻关注队员的状态,这种矛盾和压力一直持续到最后冲顶。”

在登顶时刻,苏拉队长和几个同样来自阿坝州黑水县的队员一同唱起了家乡歌曲《纳里西莫》,这象征着团结和坚韧的歌声飘出了山寨,在世界之巅悠扬回响。“登山精神,就是不畏艰险,顽强拼搏、永不放弃。”苏拉王平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珠峰”,只要有一颗攀登的心,人人都可以登顶心中的那座“珠峰”。

导演吴曦:这部电影拍的就是“心跳”

导演吴曦认为,和其他攀登题材电影不同的是,《珠峰队长》除了全景展现珠穆朗玛峰的壮美和险绝之外,它还完整讲述了登山队从集结到登顶的全过程,具有向更多人普及科学登山知识的价值。

五年前,从小喜爱电影的吴曦结识了苏拉王平,“苏拉队长想将整个攀登过程完整记录下来,他的珠峰梦和电影梦始终结合在一起,很希望给普通人一部纯粹的户外电影,让大家能了解登山运动,给出最珍贵的信息量和干货,并且具有正能量与很强的观赏性。能与他合作我非常幸运。”吴曦谈起当年决定拍摄登顶珠峰的“最初梦想”,他知道,选择拍摄珠峰纪录片,意味着无限的不确定性与风险。

《珠峰队长》导演 吴曦

“队里有种说法‘心中有数才出发’,我们一定有底气后才会去挑战珠峰拍摄。”决定拍摄以后,吴曦开始对高山向导进行了长期的专业训练,从50人中选出7人,作为专业的高山摄影师。吴曦说:“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做不成这个事,但登山本就充满不确定因素:不确定的天气、路线,不确定能否登顶,但我们很坚定,只要还在攀登就一定会拍到最后一秒,不管登没登成,都不会放弃,做最坏的打算,但有最美好的憧憬。”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拍摄中的无人机最高起飞海拔达到了8470米,创造了多项纪录。“如果到影院看的话就知道,我们的航拍画面都是亮点,既漂亮又稳定。跟随我们的镜头在裂缝深不见底的昆布冰川里穿行,再攀上高达千米的蓝色冰壁,爬过山体岩石断面的‘黄带’,当你脚步到达不了的时候,眼睛可以到达。”吴曦描述道。

把人物故事讲好是吴曦在纪录片创作过程中一贯坚持的,他最终将21个小时的珍贵素材剪成了83分钟的影片,希望紧凑的叙事节奏能给观众带来更好的体验。他谈道,“有一个队员的母亲去世了,在登顶时刻,她在世界上离天空最近的地方呼喊出了对母亲的思念。这种触动是我想去保留和讲述的东西”。

奋斗者自成风景,“珠峰队长”这个片名既代表个人,也代表团队,代表着为热爱奋斗、敢于挑战自我战胜自我的人们,吴曦相信这会给观众带来启示。

队员讲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珠峰队长”

三年后的这个五月,当崔舟萍得以坐在影院的座椅上欣赏这趟她亲身经历的冒险时,一向理性的她不禁泪流满面。“一开场,我又仿佛回到了喜马拉雅,回到了我们在山上等待出发、分享登山趣事的日子。”她说。

崔舟萍来自江苏南京,是一个普通的职业女性,今年已经48岁了。她说6年前的自己还是一个“灵活的胖子”,决定开始减重的她跟着川藏队去爬了人生中的第一座山。“一开始谈不上热爱,我的初心就是想找到自信。”渐渐地,爬山的经历让她重塑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攀登”对她来说,意味着更好地规划生活以支撑自己的梦想,在时代的波澜中坚定自己的目标。

队员之一的“车夫”钟情户外运动,是为探索另外一种活着的方式。他在日记中写道:“我热爱大自然,更爱登山。”为了攀登珠峰,他准备了十年,却在攀登过程中受伤,几乎走不了路,但最终,他还是克服了困难,坚定地迈向了雪山之巅。他在采访中说道,生活犹如攀登,没有捷径,只能用自己的双脚一步接一步地向前进。

登山,是与自然的斗争,更是与心灵的博弈。在体力的极限时刻,人们得以重新审视正在经历的人生。珠峰之巅,是一个神圣的抵达地,但绝不会是攀登者的终点。

影评人师旭平:美景+故事,山地电影的无限可能

按题材类型分,《珠峰队长》属于纪录片中的山地电影(mountain film)。原央视体育中心高级编辑、体育纪录片资深制片人师旭平介绍,山地电影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它不光是和登山有关系,还包括航海、潜水、沙漠越野等运动。极限运动、自然探索和人文记录都是世界各大山地电影节参选影片的热门主题。

山地电影能让人们看到瑰丽的自然风光,“这种美是不经雕饰的、宏大壮阔的、撼人心魄的。”师旭平说。

师旭平曾去往世界各地拍摄体育纪录片,是采访过登顶珠峰第一人埃德蒙·希拉里的唯一中国记者,也是多个山地电影节的评委。在他看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民众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提升,山地电影的主题也愈发多元。“近年来,一方面参与户外运动的人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大家想将这个过程记录下来,设备、剪辑水平、欣赏水平都提高了,在艺术和思想境界方面有了更高的追求。所以我觉得中国的山地电影和其他体育题材的电影一样,都有一个较好的发展前景。”

对于民间独立制作人的山地电影,他认为值得鼓励。“民间的山地电影完全是从无到有,现在已经有一些相当不错的片子。建议爱好者们一方面可以加强故事化的叙事,另一方面向更多的领域拓展。总之我们的山地电影水平越来越高,但也要多观摩学习,开阔自己的眼界,寻找出更为独特的视角。”

监制:白中华

记者:程穗儿

编辑:蒋文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