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的孩子表示反感父母!因为他们常做这4件事

你与孩子的关系好吗?孩子对待你的态度,你还满意吗?

前些天看到一份调查报告,北京一家机构,对3000多名中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有一项是“对待父母的态度”。

结果显示,有56.28%的孩子选择“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而只有4.7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

其实,孩子对父母的态度,正是父母对孩子所做事情的直接体现。

所以,千万别做以下这4件事:

  • 只看见孩子不好的一面

如果父母只看到孩子不好的一面,与孩子只有负面互动,那么孩子也会认同那样的他,亲子关系只会日益恶化。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成为人中龙凤,对孩子要求很高,有意无意的就会去发现孩子的不足,想提醒他做得更好。

只看到孩子不好的一面,就会忽略了他很多的优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想想看,如果我们只听到同事或领导指出我们做错的地方,而看不到我们做得好的部分,那是什么滋味?

我们大人也会认为自己不行,一直犯错,甚至丧失自信,何况是孩子。

不妨试着多发现孩子好的一面,每天写下孩子的三个优点,并告诉他。一段时间后,你会有惊喜的收获。

  • 给孩子贴标签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刻,如果你想让孩子帮忙做一件事,孩子没有回应,然后你就恼怒起来,认定他是故意不回答?

或者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你来一句“一猜你就会这样”,“一猜你就不会”“看你平时的学习,一猜你就考不好”等等。

我们脑子里已经为孩子贴上了不好的标签,平时就会注意符合这一印象的状况,却常忽略不符合的讯息,甚至碰到不明确的状况,也会朝着“孩子不好”的方向解读。

心理学上有个“归因理论”,就是我们会很自然地对孩子形成某些看法,且这些看法会逐渐增强,到后来变成固定的模式,并影响我们对孩子的态度。

我们不要给孩子贴标签,如果贴了标签就会限制了我们发现的眼光。你经常说孩子不好,时间长了就会“弄假成真”。

  • 贬低孩子

贬低和责骂孩子,除了腐蚀孩子的自信心之外,没有任何好处。

有些家长可能初心是好的,是想鼓励孩子,结果用了激将法,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来举例子,用负面的比较进行教育。

“你看你同学比你厉害多了”“你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你为什么不能像弟弟一样听话?”

这些言语不但不能让孩子变好,还会让孩子产生叛逆心理,孩子心里就认定了父母觉得他不够好。

而且激将法激出来的孩子,就算是进步了或者取得成绩了,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证明父母对自己的否定是错误的,为了证明给父母看,而自己的心里还是受伤的。

所有心理学的入门课都告诉我们:正向强化,比负向强化更有效,鼓励能帮助孩子培养自信,激发潜能。

所以父母要学会鼓励孩子。

我们的脑子天生喜欢感情的连结,鼓励和认可会带来愉悦。

当然也不是盲目地称赞,如果孩子没有好的表现,更不能大肆称赞,可以在一些特别的时刻说声谢谢或者笑一笑。

  • 包办孩子的一切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有时因为赶时间,就帮孩子穿衣服,洗脸刷牙,有些甚至饭都要喂到嘴里,即使这些事孩子早就会了;或者会帮孩子做分内的事情,比如怕他们洗袜子洗不干净,就会帮他们洗。

很多家长会觉得孩子做事情做得慢,做的不好,其实是父母做的太多,没有给孩子练习的机会。

结果孩子没有机会测试自己的能力,也没有机会学习新技能,甚至会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自信心受到伤害。

除了替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很多家长还会过度保护孩子,甚至让他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表面上看是全身心的支持孩子,其实是在阻碍孩子全方位的发展。

孩子需要自己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从尝试和犯错中积累经验教训,还要在实战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毅力和意志力都是越常运用越会变得强大。

尤其在青春期成长最艰难的几年中,父母要给孩子辅导和支持,要做一个好的榜样,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孩子。

希望父母都能多多发现孩子好的一面,正确地鼓励,并且学会适当地放手,与孩子建立更好的亲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