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岭三代橘农的小康梦

央广网吉安5月9日消息(记者 王一凡)宽阔平整的沥青路、环境优美的农村庭院、催人奋进的移民馆、五彩缤纷的文化墙、漫山遍野的橘果杨梅、随处可见的垂钓休闲亭……漫步江西省吉安市八江乡杨家岭,焕发新气象的乡村景致尽收眼底,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航拍杨家岭(央广网发 尹海生摄)

可谁能想到,五十多年前,这里一片贫瘠:全村28户142人,拥挤在3栋泥巴茅草房,251亩瘦田旱涝不保,1000亩的山林杂草丛生、荊刺载途,唯一通村路是条不足50米宽的泥巴羊肠小道。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敢闯敢干,吃苦耐劳的杨家岭村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靠种果树,通过三代人逐梦美好生活的“接力”,硬把曾经山穷水恶田薄的杨家岭,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果业村、富裕村、文明村,圆了以往想也不敢想的小康梦。

杨家岭现有耕地455亩、果园1500亩。(央广网发 尹海生摄)

移出新天地

杨家岭是个移民村,村民均是浙江移民,共有56户、228人。

“刚迁来时,一无所有,没房没电没粮食”,20岁那年迁此,现已72岁的邵永生回忆起艰苦的岁月,心酸地说:“那时候日子真是太苦了”。

1970-1978年,以叶圣福、宋可才为代表的第一代杨家岭移民,从浙江淳安县城迁至杨家岭。时任生产小组长兼任村委会主任叶圣福和副队长宋可才带领村民们克服重重困难,充分利用每人264元的移民安置费,开田辟山,兴修水利。

在政府的帮助下,全体村民齐心努力,修好了水库,平整好田地,喝上干净井水,各自盖起瓦房,拓宽进村公路。

果树成了杨家岭村民的“致富树”(央广网发 尹海生摄)

橘出好生活

1979-1989年,以叶柏汉、叶柏义为代表的第二代杨家岭移民,乘着改革春风,尝试开荒山种果树。“84年,我从浙江临海带回一百多株橘苗。”第二代杨家岭移民叶柏汉回忆道,“由于当时没有技术、没人指导,只能买来书,边学习边实践,三年后,第一批橘子喜获丰收,收入可观!”

见到成效,时任八江村主任的叶柏义带头进行土地流转开发,大胆将荒坡荒地流转给宋小红等8户村民种植150亩橘子,收入不错。经此,其他村民纷纷效仿开荒种果树,不到几年,该村橘果杨梅发展到四百多亩。

天道酬勤。不到十年,全村村民每家每户都有果园,种有橘子、板栗、杨梅或柚子,实现了户户有果业,家家有收入。橘果杨梅成了村民的“致富果”。

每年的九十月份,是杨家岭橘子的采摘期。(资料图)

果香飘四海

1990年至今,以张杜成、叶柏猛为代表的第三代杨家岭移民,依托先后成立的果业生产合作社和果业产业党支部,发挥“党员+”传帮带,95%的村民掌握了成熟的定植修剪、果树滴灌、病虫害防治、科学施肥等技术。同时,不断采取补充新品种、高接换种、树下经营等措施,改善品种结构,提高果品口感,发展橘子1000亩,杨梅、板栗、枇杷500亩,形成“梅红橘黄橙绿萄紫栗黑”的“五色水果”,受到四面八方游客的青睐。

“2021年,我们仅果业年产值超400万元,户均收入近10万元。”杨家岭村果业产业党支部书记张杜成高兴地说。

每年的九十月份,是杨家岭橘子的采摘期。(资料图)

同时,当地开启“党建+乡村旅游”,全力打造以杨家岭为中心的水果及农产品采摘乐趣园;搭建游客中心、旅游公厕、创办农家乐,新建杨家岭水库垂钓和水上乐园项目;高标准建有集观赏、停车、运动、休闲为一体的社区文化广场;开展常态化“最美庭院”评比;将进村水泥路改造成7米宽的沥青产业路。

“我们的生活不比城里面差。”当年刚迁来时,哭着喊着要回去的叶君兰老奶奶,乐呵呵地说,“党和政府给了我们很多关怀,村里灯有了,亮堂了,宽敞的大柏油路也有了,环境也变好了,我们生活得也舒心了。现在再也不会想回去了。”

“农区成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正成为现实。如今的杨家岭,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脸,一幅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图景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