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时深度】听不同领域“海归”讲创业故事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年轻人出国留学后选择在海外发展,因为西方国家提供的就业选择往往优于国内。不过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留学生选择回国创业。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前发表的《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显示,1978年,我国选派出国留学人员仅860名,而2019年,超过70万人出国深造。1978年,回国留学人员仅248人,而2019年,这一数字超过58万。

“85后”黄斯沉就是一名选择回国创业的“海归”。他13岁就前往国外读书,大学就读于美国南加州大学的会计与金融专业。在回国创业前,黄斯沉在投行干过,也做过投资。2015年,这名原本计划深耕金融业的年轻人作出一个重大决定——回国创立一家体育文化公司。

为什么放弃在华尔街大展拳脚的机会而回国做体育呢?黄斯沉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除了自己特别喜欢体育外,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国内的市场潜力和投资机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0%。让黄斯沉投身体育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政策利好。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把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进行扶持。

虽然家境优越,但是黄斯沉并没有“养尊处优”,而是脚踏实地,一步一步走自己的创业路。在刚起步时,公司员工只有三四个人,经过不断的努力,在最高峰的时候,公司一共有60多名员工。“上一代创业者敢干敢拼,我们这一代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奋斗,独立撑起一片天空。”黄斯沉说。

曾在美国最大网络安全公司之一火眼担任专家级研究科学家的王宇表示,自己是一个会对技术发展和工业变革感到兴奋的人,也是一个喜欢“折腾”的人,在美国工作时一直密切关注国内各领域的创业机会。

在还有3个月就能拿到美国绿卡之时,王宇决定回国开启创业征程,创建一家科技有限公司。在作这个决定之前,王宇看中了中国规模庞大的市场和国内务实且执行力强的工程师团队。公司去年2月才成立,但目前已经完成两轮融资,拥有50多名员工,在杭州、北京等地设有研发办公室。

王宇将创业形容为“驾驶舢板与风浪搏击”。在遭遇风暴时,创业者只能依靠坚韧不拔的意志迎接挑战。他表示,今年的国际经济形势不利于创业和融资,但他依旧对公司发展满怀信心。王宇说,随着中国的发展,信息与数据安全将成为新基建领域的重要支撑,其价值不言而喻。此外,中国已经颁布多部有关数据安全的法律,而上海数据交易所去年揭牌成立。“中国对于信息与数据安全的高度重视以及数字化趋势的不可逆转,是我们信心的基础。”王宇说。

相较于黄斯沉和王宇,杭州一家科技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朱之路,他的创业路更具“偶然性”。2012年,已签约杭州电视台的朱之路为提升自己,下班后在夜校学习英语,当时也没想出国。不过因为补课后雅思考得还不错,朱之路获得了去英国东英吉利大学影视创作实践专业学习的机会。

在英国留学时,朱之路敏锐地发觉,中国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的发展已经将一些西方国家甩在身后,国内才是“蓝海”,而这也成为他后来拒绝一家英国杂志的入职邀请,选择回国创业的重要原因。

学成归来的朱之路不仅遇到了国内媒体业的转型,还赶上了“大众创业”的新浪潮,并获得500万元的投资。不过,创业之路没有一帆风顺的,“我们(公司)2019年差点关门……创业这个事儿,真的是要坚持,没有办法”。

在经历了创业的起起伏伏之后,朱之路依然对公司的发展和自媒体产业的未来满怀憧憬。他认为,在以短视频以及直播为主的新媒体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方面,中国走在世界的前列,而这为广大年轻人提供了广阔的创业舞台, 让年轻人有机会乘着时代的强劲东风不断飞扬向上。(郑璇 李雨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