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指南|赵亮亮:新高考中专业平行志愿模式对报考的影响
原创赵亮亮学业桥 2022-05-08 15:56
晨雾 / 转帖
《从认知到选择——高考志愿填报指南》是数十位教育领域专家的沉淀之作。本书结合政策导向和高考招生选拔倾向等方面,以大视角、聚焦化深度剖析考生学业生涯规划的本质,为考生提供专业的生涯规划指导。
本文节选自此书特邀专家——赵亮亮老师撰写的指导内容,供广大家长考生报考参考使用。
更多专家内容请查阅《从认知到选择》书籍。
本期专家:赵亮亮
中国教育在线学业桥特邀专家,资深升学规划专家,北京城市广播《教育面对面》栏目特邀升学规划专家。
自2017年浙江省在新高考中采用专业平行志愿模式以来,山东省、河北省、辽宁省和重庆市等4个省市也相继采取了该模式进行志愿投档录取。那什么是专业平行志愿模式?采用这种模式的原因,有什么优势,报考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笔者在这里和大家谈谈这种报考模式。
什么是专业平行志愿模式?
专业(专业类)平行志愿,也常表述为““专业(类)+院校”模式”,是新高考招生同一类别、同一批次中若干具有相对平行关系的专业(专业类)志愿,以一所院校的一个专业(专业类)为志愿单位,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进行投档。
不同于以往以院校为志愿单位投档的院校平行志愿,专业平行志愿投档时,直接投档到某院校某专业(专业类),不存在专业服从调剂,考生也不用担心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
为什么会采取“专业(类)+院校”模式?
这是对传统的志愿报考模式的颠覆,也是一种全新的探索。在已经先行改革的浙江省已经探索并总结了相关的经验。
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传统的报考模式中的弊端,现行的平行志愿投档模式“分数优先、遵循志愿,多次检索,一次投档” ,即在平行志愿投档录取过程中,学生的档案一但被高校提档,就必须服从专业调剂。
若是不服从调剂,一旦学生所报的几个专业由于分数或身体条件等原因都无法满足时,高校只能退档,这样学生就无法继续往平行志愿后续的学校投档(在同一个批次中,每个考生有且只有一次投档资格),从而造成“滑档”,等待考生的只有本批次的征集志愿或下一个批次。目前各省都在合并一本、二本批次的大趋势下,这样学生就会面临从本科掉到专科的风险。
而服从专业调剂的话,专业不理想,学生的志向得不到满足,无论是学习效果,今后的发展都带来很大的困扰,也是资源的浪费,高校转专业政策也有条件,所以传统的投档录取模式虽然降低了学生落榜的风险,但是没法做到让学生如愿进入理想的专业,并不够人性化。
比如想去人大金融,却被调剂到哲学;冲北大,结果录取后调剂到考古学等。从高校角度,录取到的学生若是对自己专业非常不喜欢,学科优势也不适合在本专业学习,给教学和管理都带来问题,也是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
传统报考模式在批次合并之后,学生报考的志愿数量虽然增加了,比如2019年改革之前,山东省本科批次一共12个平行志愿,北京本科批次16个平行志愿,天津一A阶段是20个平行志愿,每个志愿中最多还可以选6个不同的专业和一个服从专业调剂志愿。这么多的平行志愿,虽然可以减少学生的落榜概率,但是却增加了竞争,有的学校最高分和最低分是同一分,如何让学生们进入理想的专业成了问题。
专业平行志愿模式增加了高等学校和学生双向选择的机会,更加人性化。“增加学生选择权,扩大高校自主权,增强高校与学生相互选择的多样性和匹配度”,尊重学生的兴趣、志向和学科特长,更人性化、更自由;高校招来的学生也是喜欢相关专业的学生,教学培养效果更优化。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看这个改革:如果每个学生都能够进入自己理想的专业,实现自己的专业梦想,有助于一生的职业发展,中国梦就更近了。
这种模式有什么优势和不足?
优势:
1. 这种模式把志愿报考“前置"了,工作需要提前做,高一选科时就已经深入思考了;
2. 把志愿报考难度降低了,按照自己喜欢的专业方向,结合成绩和要求组合即可。以往如何平衡院校、专业和分数很困扰,进入非第一专业,被调剂的学生占到60%以上;
3. 让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增加了;
4. 把落榜风险降低了,比如浙江省80个志愿,山东省96个志愿;
5. 高校要更加重视自身优势学科和办学特色的建设,才能在招生中更具优势。
不足:
凡事皆有两面,这种模式也并非高枕无忧,它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1. 学生在报考时,也要核对专业对性别、身体条件和单科成绩等方面的要求,以免投档后因为这些条件不符合要求,被退档从而导致滑档的风险;
2. 它并不能确保学生都能科学选择到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还需要学生和家长深入地了解学生自身情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才能让专业的选择更科学。而不是盲目跟风,选择热门却不适合学生的专业;
3. 也还需要深入了解专业内涵,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未来就业趋势,让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更顺利。避免因为不了解专业具体是学什么,干什么,而稀里糊涂的读了某个专业;
4. 还需要熟悉院校历史和优势学科,选择性价比高,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避免出现“意外”。2017年高考,浙江省647分的考生由于不了大学的情况,报考了同济大学浙江学院这样的独立学院,“高分低就”。
对学生和家长们的报考建议
面临高一选科的学生们:新高考的选考科目直接影响高考分数,如何选科搭配才能让高考分数最大化是首要问题。其次,选考科目直接关系到高考志愿填报时专业的选择,而高考志愿是升学规划的重要转折点,职业规划的起点。
所以学生不光要结合自己的学科兴趣,优势及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情况,还要结合今后的专业意向对选考科目的要求来决策。比如绝大多数临床医学要求选考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科,立志从事临床医学工作的学生,就必须这样选择。
目前存在的问题:
新高考要求学生们在高一就要做初步的选择,也就意味着在高一阶段,学生就要进行科学系统的生涯规划教育。从目前从已经实行新高考改革省市各个中学里的实践反馈来看,不少学校还停留在迷茫和摸索的阶段。从学校领导层面到相关师资力量、课程准备和具体的指导方面都有很多缺口,缺乏经验,教材和系统的培训体系。
对学生而言,由于年龄小,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阅历,在生涯规划的探索方面也存在问题,普遍迷茫。家长们对新高考、升学规划、生涯规划都不了解,也需要及早普及知识。
由于新的报考模式打破了学校的藩篱,以“专业(类)+学校”为报考单元,会让热门专业的录取线进一步提升,比如最高分的专业可能会是北京大学元培学院、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院校。一些高校的优势热门专业也会进一步提升,比如天津大学的建筑学类、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类、北京邮电大学的通信工程、华北电力大学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新报考模式也容易加剧高校冷热门的分数差距,比如财经、IT类领域的热门专业分数居高不下,哲学地质历史等冷门专业招生不理想。所以也促使一些高校为了避免冷门专业录取学生质量不高,拉低了学校的录取分数线,就把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混合在一起,进行专业大类招生,比如北航把学校所有开设的专业划分为7个大类进行招生,这样也让冷门专业不至于分数特别低,这对学生有利有弊。
对于学生而言,在报考志愿时,要全面了解学校的专业大类细分情况,进校后的专业二次选拔分流政策,转专业和辅修政策等,更理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尽量选择好今后的专业方向。
对于改革首年的省市考生,没有以往数据可供参考,也无经验可循,家长们要从高一入学起就提早动手研究,不要把问题留在选科时和报考阶段。
所以我呼吁不光是学生到了高三,家长们才开始研究报考志愿,而是学生和家长们要很早就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书籍、影视作品及亲友了解职业的信息。比如北京市的中考也跟着改革,初一起也实行类似的选科。所以至少从初中起,学校就应该加强生涯规划和职业教育。
//////////
- The End -
信息来源:2022-05-07 微信公号 学业桥
ID:daxuecn
【声明】本文为转发分享,已经获得原创作者授权。不代表本平台赞成或反对原作者的观点,文责和版权属于原作者。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