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出海”如何行稳致远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实力的迅速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得到了巨大提升,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去”已成为趋势,越来越多的高校赴海外办学。“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我国高校境外办学发展迅速,职业教育也在柬埔寨、泰国、赞比亚等多个国家落地生根。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境外办学是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深刻认识其意义,明确现状、研判挑战,确定未来发展之策。

高校境外办学是中国教育走向世界的方式

高校境外办学,是中国高校主动与世界交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举措之一,对于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首先,高校境外办学是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组成部分,同出国留学、来华留学、中外合作办学、教师流动、科研国际合作等形式一样,是一种教育交流合作方式。高校境外办学通过人才培养、合作科研、开展人文交流活动等,促进中外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成为促进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重要平台。

其次,高校境外办学有助于为所在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培训技术人才和管理队伍。

再其次,高校境外办学是深化教育改革、共鉴共享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经验与成果的重要举措。

在政策支持引导下探索高校境外办学道路

近年来,教育部会同外交部等有关部门,采取系列措施,优化顶层设计,加强政策引导,鼓励高校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走出去”开展办学。

根据国务院“放管服”改革要求,教育部于2015年废止《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暂行管理办法》,取消境外办学的行政审批,鼓励高校结合实际情况自主“走出去”开展境外办学,给予高校更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教育部委托高教学会与职教学会开展高等学校境外办学课题研究,并于2019年9月发布《高等学校境外办学指南》,进一步明确办学标准,规范办学行为。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校在海外开设的专业包括中国语言文学、中医药、中医针灸、中国传统武术、体育教育、工商管理、法律、教育、金融与投融资管理、哲学、学前及特殊教育、航海技术、烹饪工艺与营养、新闻与传播学等。随着我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高等教育质量及国际影响力稳步提升,特别是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越来越多国家对国内高校发出了办学邀请。

我国高校境外办学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高校于境外独立办学,如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老挝苏州大学、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英国校区等。第二种是中外高校合作创建,如清华大学全球创新学院、大连海事大学斯里兰卡校区等。第三种是所在国政府、企业(包括中方企业)以及其他机构合作办学,由地方政府、企业和其他机构提供办学所需条件,中方高校实施相对独立办学,如北京语言大学东京学院等。

目前,我国高校境外办学总体上有以下几个特点:合作形式多样化;办学历史普遍较短;规模和质量方面存在差异,发展不平衡;主要在亚洲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办学,欧美发达国家较少。

无论是高校还是职业技术学院,都在境外办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清华大学与华盛顿大学、微软公司联合,强强合作,跨学科、跨界融合,成立全球创新学院,面向社会、产业界对技术创新人才的实际需求,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技术领军人才。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英国校区致力于搭建国际化的产学研创新平台,促进中英、中欧经济、金融和科技领域合作。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在欧美办学,探索了我国顶尖大学与世界发达国家教育合作的新道路。

职业教育领域,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发展培养本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积累了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中资企业“走出去”、校企联合培养当地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经验。

新形势下高校境外办学要稳步发展理性谋划

我国高校境外办学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一是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之变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二是所在国法律法规风险。世界各国监管跨境高等教育的方式差异较大,有的国家如日本、斯里兰卡监管较为宽松,英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的监管则较为严格。如果有关高校没有深入了解办学所在国监管跨境高等教育的相关法规政策,会导致其境外办学工作遇到很大困难。三是政策供给还有空间。虽然已有一定基础,但政策还可以更加具体、完善。教育部门应与外交、财政、商务、税务等部门沟通协调,研究推进政策支持举措,为境外办学工作提供更为明确、有力的政策指导。四是办学条件方面,要解决资金、师资、生源等问题。运行资金缺乏是高校赴境外办学面临的首要难题,要探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境外办学生源不足或不稳定有多方面原因,例如,我国高校境外分校或校区与所在国高校、当地欧美高校校区存在生源竞争。而师资问题主要体现在高校教师出入境还不够灵活,在工资待遇、职称晋升、家庭照顾等方面缺少鼓励性政策。另外,发展中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工作环境、工资待遇缺乏吸引力,也是高水平师资短缺的重要原因。从教育本身看,高校赴境外办学,还面临培养目标确定、合作伙伴遴选、学科专业设置、办学模式构建、招生与学籍管理、课程建设、教学科研推进、教学质量评估、学历学位授予、知识产权保护以及适应当地文化等一系列挑战。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面对逆全球化的逆流,我们必须积极应对,统筹谋划,推动高校境外办学健康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作出应有贡献。

第一,开展境外办学是一项复杂、长期的工作,要高度关注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加强政治、法律、宗教等风险评估,健全防范机制,确保境外办学项目健康发展。

第二,熟悉所在国法律法规、文化风俗。高校境外办学要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遵守我国和所在国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依法依规办学。要主动研究学习办学所在国当地文化风俗,尊重当地文化传统与社会习俗,并对风险发生及其产生的后果进行法律责任的界定和研究,尽量规避风险。

第三,加强可行性论证。高校要做好科学谋划和顶层设计,把境外办学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统筹国内外两方面资源,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对境外办学能力做出科学评估。一要根据所在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综合分析人才需求和现有培养能力,使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二是要充分考虑高等教育布局结果的合理性,符合国家和学校所在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调整的需要。三是学校各项办学条件应达到要求,同时应有稳定充足的经费投入保障,确保学校持续健康发展。在合理论证的基础上,做到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保证质量。

第四,服务当地发展。高校境外办学要强化服务意识,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尤其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要精准对接所在国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做好当地人才需求调研,在专业设置上增强针对性。二要配合我国企业“走出去”,培养中国“出海”企业急需的人才,培养培训当地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要求高校加强与海外中国企业的联系,及时掌握海外中国企业对当地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数量与规格的需求。

第五,提供相应保障。可考虑对办学基础好、成效突出的高校境外分校、校区提供更多经费支持,或考虑纳入国家教育援外计划。还要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根据办学的协议、章程,与合作方联合建立科学可行的质量保障体系,如教学质量标准、学位授予标准以及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确保境外办学质量不断提升。

(作者系西南交通大学国际学术组织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四川省高教学会副秘书长)

《中国教育报》2022年05月05日第9版

作者:闫月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