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限看技巧,上限看思维:四种公考“赢家思维”

笔者

感悟

公考从不是一蹴而就的,备考的过程其实也是成长的历程。每一个华丽转身的背后,都是草蛇灰线、伏笔千里的漫漫深耕。

笔者历经的考试很多,也着实是乘了人才选拔时代的东风,一路实现了人生的三级跳,也见证了自身从公考小白到成功上岸的华丽蜕变与成长。

细细体味个中感悟, 总结了“四个思维”送给备考征程上的各位。

1

换位思维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想要答出高分的答卷,除了符合出题人的考核要求之外,也要符合阅卷人的期待。很多考生一直盲目刷题,却很少仔细思考行测和申论出题的意图。

给定资料体1到给定资料5的内在联系是什么?

题目要求的“条理清晰”和“紧扣材料”的标准是什么?

为什么某个词在材料中反复出现?

为什么大作文字数要求是1000-1200字?

对于这样的问题,只有在实战中不断总结,形成自己的思考,才能更好理解题目,进而从容作答。

我个人认为,行测侧重考察智力,申论侧重考察能力。前者是能干事的基础,后者是干成事的潜力,两者综合就是门槛,加上面试的谈吐和素质的外化考察,脱颖而出的才是人才。

因此,换位思维就是要对标对表,审视好考察内容,才能全面备考。

2

系统思维

正确认识考试内容和题目结构后,就需要一个整体的系统思维来备考。“先谋全局,再谋一域”,对整个试卷结构分布要做到心中有数,我不认为申论是玄学,我也不提倡裸考,“谋定而后动”才能实现稳定发挥甚至超常发挥。

以申论为例,概括表象、分析内因、精准施策是针对一个问题的系统性思考,当整体思维和全局观念建构起来后,就会发现对很多材料的表述发生了阅读理解上的升华。

比如,一篇材料描述某地自然风貌“地薄人稀”,短短四字隐含的信息应该引起注意,这背后暗示了当地自然耕地面积不足、人力资源不足、人口结构失衡、农耕收入依赖性大、受自然条件制约多等方面问题。

如果不具备系统思维,那么对材料的敏感度也会大打折扣,答题不够深入,切不中要害,答不出亮点,势必影响高质量发挥。

3

逻辑思维

很多答申论的考生都会困惑于“条理清晰”“内容全面”“观点明确”等作答要求,很多培训机构的解读也并不一致。

申论的答案是主观卷面,字迹本身就带有主观代入的色彩,因此,不论是标序号作答,还是表述成“一是二是”“首先其次”等形式,都是对阅卷人的一种提示, 对答案的层次进行一种标注,便于阅卷人迅速理清答题结构和关键词。

但需要注意的是,“标注”只是形式,“层次”才是实质。如果答案本身只有顺序罗列的体现,没有逻辑性的思考,那么显然不够。

很多考生喜欢用培训机构教授的“主体法”,即“政府方面、社会方面、个人方面”等,虽然可以体现层次,若是千篇一律地套用,就束缚了答题角度,也难以覆盖所有类型。

所以套路不能替代思考,很多题目层次的划分上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政策扶持、物质支持、人力支持可以组合,软件和硬件组合,思想上、心理上、行动上也可以组合等等,都能体现出对题目本身的思考,而不是泛泛而谈。

答题模板有用吗?有用。但是这些公式只能作为帮助我们快速整合思维的辅助工具,而不应该成为我们卷面上的“规定动作”。

4

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既可以应用于行测的数学题目的备考,拓展解题思路,又可体现于申论的备考和文章写作。

很多考生构思文章写作时,常常困惑于分论点的选取上,到最后越来越词穷,导致文章不深刻、词句干瘪不动人。

在这里推荐半月谈APP上的申论课程,老师们的讲解,可以帮助深入学会审视申论材料的行文架构。

同时,人民日报、半月谈、学习强国等官方平台上的文章都有很多优秀之处,不论是备考还是对日常机关工作都有指导意义。

博闻强记,多看多思,才能产生自己的头脑风暴,最终成为自己的思考力,才能体现于卷面的辨识度。

最后,想要靠刷几套题、背几篇范文逆袭的考生们,来看看来自官方的“劝退话术”:

公考有真题,但是没有指定教材。我们读过的每一本书,去过的每一个地方,看过的每一场电影,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最终成绩。

公考从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文字驾驭能力也不是短时间内能够速成的,但却是受用终生的。

备考的过程其实也是习惯养成的过程,看时评锻炼思考,拓宽思维的谱系和外延,积跬步聚点滴,才能从字面意思到事件本质,从按图索骥到问题导向,让思考体现洞察力和穿透力,才能最终“力透纸背”呈现出高品质的卷面。

半月谈60天上岸计划

再也不用担心自己没有自制力

再也不用担心没有学习计划了

上午行测 ,下午申论,晚上时政

系统的“讲学练”+自律打卡60天=上岸

连续打卡满60天全额奖学费

2023国考60天上岸计划

扫码即可了解详情

扫码购课有优惠

免费领取申论范文

了解更多免费课程信息

文/ 特约撰稿:丁丁同学

责编:亓文康 韦思艺

校对:吉雪

进入云驰老师直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