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难申请季”斩获学校历史第一枚JHU录取和两枚藤校offer:我也有过慌乱的时刻

随着美本2026申请季帷幕的落下,各种数据都体现出今年是美本申请很困难的一年。

"内卷"环境下,110+、1500+这种往年看来的"高标化"也慢慢变成了普遍的数据。在这种环境,如何让自己在众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变成了26er最普遍的课题。

今天的受访者就是具备这种能力的人,请跟随小编的视角,走进这次分享,让我们看看她的独特之处。

在高中阶段,你为申请做了什么样的准备呢?

PP小编

我觉得我在高中就是一直没有特别为了申请做准备。申请前的阶段我其实是比较匆忙且焦急的,高三时候我第一次接触sat,复习两周就考完了,托福的话也是在高三之前的暑假复习了两周考完的,都比较匆忙。

活动部分基本都是我按照兴趣来的,很多活动都不是专门为了申请而做的,甚至有些在学校做的活动最后没有写到网申系统上。

我比较喜欢的活动,就是在进入学校后,当了两年的学生会主席,也开始接触模拟法庭。模拟联合国是我一直做的活动,持续的时间比较长,这三个应该是比较突出的活动部分。

另外,我有在我申请里提到我对艺术的爱好,我文书里也把是艺术和东亚研究一类的人文领域联系在一起。我在高中没有学习美术相关的课程,所以在暑假的时候,一直在做我的作品集。作品集一共有两个主题,Feminism,还有就是East Asian Culture。

jisoo的作品

可以分享一下在申请季阶段的心理状态和申请大学令你印象深刻的经历吗?

PP小编

我的申请季的心理状态一直都不是特别好,有点慌乱,非常紧张。我ED申请的学校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我评估我的标化和活动都还可以,整个profile也很符合宾大的风格,所以比起梦校,当初我更多的是为了求"稳"

但是在十二月的时候,我收到的是宾大的defer,认为很稳的学校却被拒,我开始对自己进行怀疑,觉得我的申请是不是出了问题,同时也很担心后面几所RD的学校的结果。

3月中旬,我非常意外的收到了JHU的录取

JHU在建校以来一直都是比较热门的选择,15年到现在有三十多个人申请,但她从来没有录取过我们学校的同学。 我是在RD阶段申请的,录取率就更小,查询前几乎是不抱希望的,但却收获了这份意外的惊喜

在录取之后,还收到了招生官亲笔的邮件,里面还提到了我的活动,也推荐给我在学校里很适合我的社团,还是非常感动的。

比较有意思的部分大概是,美本真的很有随机性。我昨天还在翻我在申请阶段写到的日记,我当时写了一段journal entry,提到我觉得根本进不了我RD任何一所学校,最有可能进的就是康奈尔和USC,结果这两所学校都把我给拒了,而录取我的都是我以为根本没可能的学校,所以申请结果真的很难预测

申请中,有什么有趣的经历吗?

PP小编

被Defer以后,我就有了一个艰难的选择:是否要继续在ED2阶段申请芝加哥大学,还是放弃ED2等待RD的结果。我很纠结,但让我欣慰的是,有很多朋友陪着我度过这段艰难的时间。

我的一个朋友申请耶鲁,她也不幸被defer。我跟她熬了两个通宵做了一个database,利用学校的CIALFO网站,输入了我们学校历年录取的数据,记录录取和非录取的学生的标化成绩,最后也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规律。我利用这个数据,估算自己在RD阶段哪些学校可能更有优势,最后取消了我的ED2

还有一个比较有趣的就是,我上一届有个学长,他也是ED的宾大被defer,然后RD进了Columbia。我后来联系到他,一直跟他说:"我好想当你的2.0版本。"就是 我也好想defer以后RD被哥大捞,结果一语中的,真的成功了

申请结束后,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PP小编

首先我觉得特别不可思议,我真的没有想到我会进那么多好的学校,我觉得我的profile并不是特别出彩。虽然可能是幸存者偏差作祟,但是我觉得很多人都对申请大学有太大的emphasis,特别是在ed阶段的时候,会对自己的ed校有一种Unhealthy obsession。

我在我的博客上也写过一个相关的一个article,ED就是容易给你一种必须得去这个学校,申请的学校就是你的dream school,你如果不去这个学校,就肯定不行的心理。这种mindset只是一个假象,一个学生可以有很多适合你的学校。 就像尽管我没有去宾大,适合我的也不只是宾大,反而现阶段Columbia会更适合我一些

jisoo的博客截屏

在亚洲文化中有很普遍的一个现象,认为你进了好大学就说明你成功了,或是你进了一个好大学就可以把你认作一个很优秀的人。

但是我觉得colleges are not a good judge of moral character,就算你是一个很好的一个学者,只能说明你有很好的学术能力,并不代表你的个人品质。我认识很多进入好大学后开始疏远自己朋友的人, 一个好大学的标签其实并不能代表太多,需要摆脱优绩主义的陷阱

小编了解到你有很多爱好,请问是怎么平衡爱好与学习呢?你的爱好和你专业的选择有什么相关性吗?

PP小编

我觉得平衡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很多人都觉得平衡就是爱好和学习的时间对半开或者单独细分。但是我 并不认可这种平衡的概念。

平衡代表自己心里要有一个很明显的阶级,不管是学习还是爱好,都会有自己的重要性。学习肯定就是在我高中和申请阶段最重要的一个priority,爱好的话,肯定是要放在学习下面的。

我有很多爱好,比较好的是,这些可以写在申请里,也可以作为我文书的元素来帮助创作。爱好对专业的选择不起决定性作用。

定专业是要评估你整个的profile,爱好只占一部分,但爱好不是一切。其余的都是要看奖项与课外活动,再去评估什么专业是适合你的,同时也要考虑哪个专业更好申请一些。

我选专业也没有深度考虑,因为美国大学是可以换专业的。我思考了做过的课外活动,为自己定做了一个很好的profile evaluation,最后决定选择东亚研究专业

我的文书和活动都是跟我的专业比较贴合的,比如说我文书就写到了东亚文化,同时因为我有韩国和中国的血统,所以我就也把自己的cultural identity也link到了我的专业上面。

是什么契机让你开始运营自己的自媒体平台呢?你有什么记笔记的方法分享给同学们吗?

PP小编

jisoo在平台上发布的笔记获得1.2万的赞

小红书我从2019年就开始运营了,一开始是为了准备我的IGCSE模考,想监督自己每天学习,所以就在平台上每天打卡,也会录一些视频自己学习的视频。当时是上传一些在ipad上记笔记的一些图片,突然笔记就火了,也很多人关注我,就是巧合。

还有其他的自媒体平台,像是ED defer后,我一直很想写一些东西来表达自己的感情,于是开始运营了自己的博客。我还有一个 生物博客,也是我在IGCSE的时候做的,但是我现在不经常使用了。生物博客算是一个纯的学习博客,上面会写一些电子笔记分享给大家看。

记笔记的方法是我从IGCSE就开始使用的。虽然在小红书上会发一些很好看的笔记,但我觉得记笔记的话还是用一种active learning的方法会更好, 更多时候我们学习的时候刷题或者自己测试记忆的学习方法也会更实用

所以说我很喜欢做一些思维导图,每学习完一个章节了以后,我会拿一张空白的纸在下面默写我所有学到的东西,如果记不下来的话,我就重新再看一下书。

讲讲身边的人吧!在高中末尾,你最想感谢的人是谁呢?

PP小编

嗯,首先我要 感谢我的家人,因为他们在家里就很支持我,我在学校寄宿的时候,他们也会在线上给我很多 情感支持。还有我要 特别感谢我的朋友,很多朋友都帮了我很多,我也在朋友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就像上文提到和我一起做数据的朋友,她和我一起通宵肯定比一个人做好很多,有一个人来陪我的感觉也真的很好。她自己也是特别坚强的人,被Defer后,也没有像我一样难过,很快就能恢复状态,内心无限强大,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学习的。还有其他的朋友,在我开心和伤心的时候都会陪在我身边,我觉得这一点很好。

正是这些人的陪伴才能让我在申请季一直坚持下去

jisoo和朋友

我申请季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就是刚刚提到的那个学长。很多我做的比较重要的选择能够成功都离不开他的帮助。像是放弃ED2我就询问了他的意见;申请哥大的时候,我也拿他做我的榜样去努力。 他是引导我走向正确方向,让我很感激的一个人。后来参加哥大面试的时候,他也传授给我一些能够在面试里发挥的技巧,我能顺利的被哥大录取,和他的帮助是密不可分的。

最后请给之后申请的同学们的一些建议吧!

PP小编

一定要把面试做好,因为那是可以展现自己在系统里没有写的信息的一个机会。我认为能被哥大、西北和杜克录取,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面试做的比较好。所以如果面试做的好的话,还是会帮你很多的。但如果你没有在面试中发挥出你真实的水平,也不要太过于担心,对申请结果也不会有特别大的影响。

最重要的tip就是体现出你和你学校的"fit"。每个学校他都会吸引不同的人,也会想招一些不同的人,比如JHU更注重research,你就要在你的文书里体现你喜欢research这一点;像哥大的话,因为他有一个核心课程,招生官认为如果你不喜欢核心课程的话,肯定不会去哥大,所以你要在文书里就是体现你是一个很就是passionate learner或者相关的元素。

每个学校对录取学生的偏好是你可以通过对学校进行深度的了解得出的,真的很重要,一定要在你的文书里体现到

Jisoo在课堂

小 编 的 话

通过阅读Jisoo的分享,你有简单的对她有了解了吗?

Jisoo的故事也给能给未来申请你带来了一些启发吗?

小编希望,大家在未来也可以像Jisoo一样,去到自己理想的学校哦 !

编辑|Elias Wu

关注Panopath 过来人

回复 “Pano Profile”

即可获得更多过来人申请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