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加坡、洛杉矶....这些KPI未知的妈妈们,一边养娃,一边“修行”

看点 今天,激烈的教育竞争背景下,妈妈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她们在很大程度上正在成为孩子的“陪读侍郎”“娃教练”,甚至是“幕后军师”。正在播出的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就聚焦了不同类型妈妈的育儿故事,无论是选择了鸡还是佛系的养育方式,她们都会遇到一些相似的困境;同时也都在自己的人生经验里,奋力托举孩子走向更好的未来。 身为母亲,就像是一场和孩子之间的彼此修行。祝天下的母亲节日快乐。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周滢滢 编丨Jennifer

在今天“全民重视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家庭,正在以前所未有之势,参与到教育当中。

妈妈这一角色,也在成为教育游戏中的“核心玩家”,无论是为孩子购买游戏装备、制定升级打怪的计划,还是陪伴孩子一路闯关的路上,妈妈们都奋勇当先。

孩子的教育问题,可谓一个没有具体KPI、也没有任何明确指南可参照的艰巨任务。每个母亲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获得幸福和成功,这是无可置疑的终极目标。

但是如何走向这个终极目标,路途中充满了太多不确定,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和跋涉。

这个母亲节,外滩君看到了一部 聚焦不同类型妈妈角色的教育纪录片,《了不起的妈妈》。它让我们看到不同身份背景的妈妈,共同面对的教育难题。

她们中有网红博主妈妈,也有正在恋爱的单亲妈妈;既有坚定的鸡娃派妈妈,也有反内卷的佛系妈妈。

她们来自不同城市,有教育竞争激烈的北京、上海,有华裔家庭“卷出天际”的新加坡、洛杉矶,也有看似岁月静好的云南大理… …相同的是, 她们都毫无保留、力所能及地用某种方式去托举孩子。

对于每一个母亲来说,从迎接一个小生命的到来,到参与这个小生命的成长,她们都深知自己有无可取代的重要性。但正是这份沉甸甸的重量,让她们在扮演母亲的这条路上,容易陷入焦虑和恐慌,也容易感到彷徨和自责。

这部纪录片让我们看到, 无论哪一种类型的妈妈,其实都并不孤单。原来,那些鸡娃的焦虑和崩溃、亲子间的鸡飞狗跳、以及教育变革下的惊慌失措,别人也都有遇到过。

就像成长是一个永无止境的终身课题,在成为妈妈的道路上,既是不断取得平衡的艺术,也是一场亲子之间的彼此修行。

鸡娃,是一场难以平衡的游戏

当鸡娃成为很多家庭的主旋律,我们听到了太多振奋人心的成功故事。所有的鸡娃派也都希望能活出这样一副励志图景:踌躇满志的父母,携手乖巧自律的孩子,向一座又一座高山发起冲锋。

但是,相信“人定胜天”的教育鸡娃,就像是在一场难以平衡的游戏。参与其中的妈妈,想要做到收放自如,谈何容易。

洛杉矶华人妈妈静涵,在下决心要把6岁女儿鸡进奥运会后,就一直在面临这样的挑战。

静涵和女儿茉莉

静涵是一位高知妈妈,拥有UCLA和牛津大学教育硕士学位,在洛杉矶一所著名私立中学担任中文老师。 现在,女儿茉莉是她最大的教育工程。

和很多妈妈的想法一样,她觉得,孩子在教育上的成功,是对自己最大的认可。她最大的目标是,就把茉莉培养成为专业的花滑选手,参赛奥运。

在美国,花滑是一项热门运动,作为竞技体育,它也是进入美国名校的敲门砖。而亚裔的身体条件在这项运动上占据很大的优势,在今天的美国花滑专业队伍里,华裔选手占据了半壁江山。

此外,花滑更是一项高门槛的运动,坚持投入意味着家庭巨大的付出。为此静涵一度辞掉了工作,全职接送和陪伴训练——每周上冰六天,从家到冰场,每天往返200公里;和教练沟通各项计划;教练不在时全程督促和指导孩子。

体力上的辛苦还不是最煎熬的, 走上鸡娃这条路后,她要面对来自外界和内在的双重心理压力。

一方面,在美国鼓励式教育和快乐教育的大环境下,静涵这样的“鸡血妈妈”是被抵触的,很难找到共鸣;另一方面,她也很难接受,因为自己决策失误,或是用力过猛,毁了一个原本优秀的孩子。

在静涵看来,女儿有滑冰的天赋,有最好的冰场、最好的滑冰教练。她不希望浪费这样的可能性,只能在这条路上拼尽全力。

可是,任何体育运动一旦进入到竞技状态,就没有快乐体育而言。即使茉莉乖巧听话、有天赋,一个6岁的孩子,要忍受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也是相当不易,避免不了犯懒和退缩。

静涵也需要和自己做日复一日的斗争:

她会严厉、甚至严苛地对待孩子,但是又不希望自己成为所谓的“虎妈”;

嘴上说着输赢不重要,可内心对孩子的比赛名次无比在意;

她想让茉莉在花滑领域获得成功,但不知道自己和孩子能为这个目标牺牲到什么程度。

这条路值不值得走下去?很多时候也成了盘桓在静涵心里的一个问号。

在很多家庭里,妈妈的确容易陷入某种情绪困境。 与自己和解,与失败和解,是很多妈妈要共同面对的难题。

在“ 教育卷王”新加坡,华人妈妈 秀玮要面对的,还有如何控制自己奔溃的情绪,以及如何在工作和陪娃之间取得平衡。

秀玮从小是学音乐长大的,她4岁开始学琴。15年来到新加坡留学,曾在新加坡青年华乐团工作。

如今,秀玮的8岁女儿SaSa正在上小学,她希望能帮助女儿走上音乐的道路。在她制定的规划里,女儿每天要练习两种乐器——钢琴和二胡,前者是给音乐素养打基础,后者则是主攻方向。

秀玮和女儿 SaSa

她希望女儿10岁时能考进新加坡华乐团。眼下,则是要全力备战二胡奖学金考试。通过了,就意味着在新加坡的小六分流考试中,能够以特长生身份,占据升学主导。

推行精英教育的新加坡,教育竞争十分激烈。在小学阶段就开始层层筛选和分流,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优先匹配给最顶尖的学生。这让家长们不得不为孩子提早谋划。

对于秀玮来说,走音乐到路是她觉得自己唯一可以帮助到孩子的,也有着美好的未来。可是,学音乐,似乎并不是SaSa的梦想。

但是这不重要。勤勉刻苦的秀玮,坚信熟能生巧,也相信孩子长大了才会明白自己的苦心,就如自己小时候一样。

因此,她对女儿非常严格,每天晚上的练琴时间,经常上演亲子关系崩塌、摔门而出的戏码。

事后秀玮又非常后悔。她坦言,每次都怪自己控制不住情绪,一点就着,甚至会去激怒孩子。因为自己实在太累了。

是的,秀玮很累,不仅仅是心累。作为二胎妈妈,她要兼顾工作和鸡娃,周末还要在家兼职开设钢琴辅导课,从早到晚把自己排得满满。 即使忙成了陀螺,她依然抓住一切可能,竭尽全力在音乐这条路上托举女儿。

秀玮的疲惫不堪和内心矛盾,也引起了很多妈妈的共鸣。 或许,鸡娃本身就是一个很难平衡的游戏。

在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如何控制焦虑的情绪,不让它成为孩子童年的负担,并在鸡娃和尊重孩子的选择上取得平衡,依然是很多家长要修炼的功课。

人生中有什么

是我们可以真正掌控的?

对很多妈妈来说,鸡娃就像是一个工作项目,在每个时间节点,完成什么样的目标任务,基本要做到严丝合缝。

但是人生充满了变化,很难完全按照我们的计划来走。这几年,接连不断的教改政策,就让很多家长措手不及。

上海外企白领 阿胖,就遇到了这样的苦恼。

阿胖和儿子小田

2020年,上海开始在幼小阶段实行摇号入学政策。得知儿子小田这一届要摇号,正在澳洲旅游的她瞬间没心情玩了,甚至和老公大吵了一架:“我不跟你过了,我要离婚。都怪你当初没有买学区房。”

阿胖觉得自己这些年的辛苦鸡娃都白费了。 为了能考进上海教育体系里实力最强、入学竞争激烈的优质民办学校,她和儿子小田为这个目标努力了三年,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学一年级的内容、做各个学校的真题,报面试辅导班。

结果,靴子落地,小田摇进了离家很近的一所普通公立小学,也就是俗称的菜小。听到消息,阿胖在妈妈在办公室里直接哭了。她很后悔,早知道摇号,不如索性让小田好好玩,说不定还能更快乐一点。

小田入学后,阿胖依然不死心。她托中介打探消息,时刻留意是否有转学名额;同时也下定决心更努力地鸡娃,让小田保持优势。

虽然减负下的一年级孩子既不考试,也没有作业,每晚阿胖还是给小田安排了满满的功课,亲自辅导。加上一小时练琴,日常全套鸡娃流程走完,差不多10点钟。

到了周末,阿胖和小田则奔赴在去上乐高课、足球课、大提琴课的路上,孩子常常在车上睡着。小田学琴的时候,阿胖就在旁边认真录像、做笔记,晚上担任小田的私教,鸡飞狗跳的练琴事故也没少发生。

阿胖是一位非常自律,也非常高效的妈妈。她会利用工作间隙,坚持健身和写作。她的公众号因为记录一家人鸡飞狗跳的日常,已经吸引了百万粉丝。

即便如此,鸡娃依然是她最有挑战性的项目。在她看来, 这个项目太重要到了,失败的后果,令她无法承担。

阿胖的教育焦虑,属于典型的中产阶级焦虑。 她不奢望小田能跨越阶层,因为这太难了;她只希望小田未来能在自己所处的层次上不掉队,不用特别为生计奔波,没有完全的996,能有一点自己的生活。在她看来,这也并不容易。

入学一年后,阿胖依然没有等来转学名额,但是她没想到,自己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她惊喜地发现,小田英文老师的教学水平并不输给那些名校、甚至国际学校,这也让她对公立小学有了重新的认识。另一方面,儿子也很喜欢这所学校,他在这里感到从容自信。

长远来看,这样的状态对孩子的成长未必不好。

人生中充满了变化,有什么是我们能完全掌控的呢? 很多时候,放长眼光,我们也许会看到事情的另一面,“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如果只想通过鸡娃赢在起跑线上、在择校中占据主动,区区一纸改革就可能让所有的心血白费;让孩子埋头在刷题和应试上,到最后却发现,这些应试技巧并不能帮助孩子走得更远,反而牺牲了本可以快乐的童年,和更全面的发展。

归根结底,真正能被妈妈们所掌控的, 是如沐春风的家庭氛围,是认清教育本质后,不被焦虑绑架的淡定和从容。这才会换来孩子遵循规律的、踏踏实实的成长和进步。

成为妈妈,

是和孩子之间彼此修行

这部纪录片也让我们看到,有多么鸡血的妈妈,就有多么佛系的妈妈、甚至是特立独行的妈妈。

Lia就是一位 “非典型”妈妈。身为一枚海淀妈,她居然不关心“海淀六小强”,也不知道家长圈里所传的“宇宙最强中学”就在自家学区。

她给儿子乐然选择了一所十五年一贯制的民办学校,因为没有小升初、没有中考,这样她和儿子都比较省心。

"非典型"海淀妈 Lia

她计划让儿子高中毕业后去德国留学,因为这条路看起来没那么卷。她说,自己做不到把时间都用来鸡娃,空余时间自己还想跳跳舞、刷刷剧、睡个懒觉。

但是, 不鸡娃,并不意味着对孩子没有要求。Lia最看重的品质是独立和坚强,因此从幼儿园开始,她就将儿子送去了寄宿学校,每周末接回家。 如今,8岁的儿子已经成了一个小大人,生活能力超强,周末回家也是自己做饭、刷碗。

在学习上,Lia对孩子的要求是, 要对知识本身感兴趣。因为考试这件事是有技巧的,要花很多时间去反复记忆、训练、刷题,才能考高分,不值得。

儿子乐然

她希望孩子花百分之七八十的精力,去保持对知识的兴趣;剩下百分之二三十的精力,去体验艺术体育、去游玩社交。 “有形的东西是有限的,我希望孩子自己能丰富起来,在世界和社会中去体验惊险和成就,慢慢达到一种平衡。”

相比Lia,单亲妈妈 乐乐更是佛系,堪称 “反内卷先锋”

乐乐曾在北京生活多年,离过两次婚,如今独自带着9岁的女儿,定居在云南大理的苍山洱海间。

乐乐和女儿梅朵

无论是对儿子何一禾,还是对女儿赵梅朵,她都从未有过对教育的焦虑,从没参与过教育内卷,甚至没给孩子报过任何课外补习班。哪怕儿子从北京重点中学101辍学,她也没有阻拦,只是让儿子自己考虑清楚。

在教育价值观上,乐乐把自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孩子只要不超越底线,干什么都可以。”

就这样,两个孩子反而目标感很强,也很独立自主。辍学后的何一禾,开始自学影视创作,搞剧本创作。9岁的梅朵兴趣则在烹饪和画画上,乐乐也觉得很好,静待花开。

和强调母爱的牺牲和奉献不同,乐乐会把自己放在优先秩序。

她对于妈妈这个身份,看得很通透。

如果一个妈妈牺牲了自己的幸福、牺牲了自己的时间,一切都为了孩子,这本身就是一个谎言。一个妈妈照顾不好自己,怎么能照顾好孩子?牺牲里面是没有爱的。当你感到别扭的时候,也没办法让孩子舒服。”

这份通透,还在于她跳脱出了大部分妈妈都会陷入的一种“心理怪圈”: 总认为孩子的好坏、未来的成就与否,都和自己息息相关;因此对孩子出现的一切问题,都无限自责。

因此,她会提醒自己, 不要试图用孩子的成就来证明自己的成功。作为母亲,如果能把这两者分开,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这是一份难得的觉醒,但是对于大多数妈妈来说,很难做到。

相比鸡娃,乐乐更追求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她只有高中文凭,自称学渣,后来自学成为了一名心理咨询师和心理课程导师。如今,她在还在探寻自我成长,而且越发热爱学习。

从这部纪录片我们会看到,无论是放弃了工作的全职妈、忙碌疲惫的职场妈妈,还是人间清醒的佛系妈妈,她们都在动用自己所有人生经验和生命哲学,以某种方式去托举孩子。

回头看,在洛杉矶妈妈静涵的托举下,茉莉以最小的年龄,在第二次雷克伍德公开赛上获得了银牌。而上一次比赛,她还是倒数第一;

练琴时爱和妈妈“讨价还价”的小田,不仅在大提琴上坚持了下来,还获得了英皇杯上海赛区一等奖;

而远在新加坡的Sasa,虽然没通过二胡奖学金考试,却也开始对二胡演奏家感兴趣,还想来北京求学。

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最好的?或许并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人生是千姿百态的,孩子也是千差万别的,找准适合自己的道路,才是最重要的。

亲子关系一场,就像是一场修行,各有各的难。我们都不断在修行中成长。

最后,祝天下的母亲节日快乐。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