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游客涌进来 满园果香飘出去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刘毅 柯利华 通讯员 吕有明 付海洋

“现在生活困苦,决不是一人一家的问题,已经成为最大多数人类的问题了。”中共一大代表、党的创始人之一陈潭秋在1933年2月写给家人的这封书信,流淌着一个共产党人的赤子情怀。

如今,陈潭秋的故乡黄冈市黄州区陈策楼镇陈策楼村,早已从昔日小村湾变成红色生态游“打卡地”,一年涌进游客30余万人次,曾经穷苦的人民过上了美好的生活。

小村湾成红色游“打卡地”

正逢“五一”小长假,苍松翠柏掩映下的陈潭秋故居纪念馆,游客络绎不绝。

团风县但店镇小天使幼儿园园长熊瑛带着20名教师前来瞻仰故居。展板前,她们凝神细听。“穷凶极恶的敌人对陈潭秋施以压大杠、站火炭种种酷刑,他铁骨铮铮,毫不屈服,始终保守党的秘密。最终,于1943年9月27日被新疆国民党当局秘密杀害于狱中,时年47岁。”听到这里,熊瑛红了眼圈。

纪念馆讲解员徐庆玲介绍,参观纪念馆的人越来越多,建党节前后,更是人潮涌动,有时一上午要接待十多拨。

1927年,陈潭秋家被反动派烧毁,只剩下孤零零的三块条石构成的门框,被乡亲们偷偷保存。

1979年,陈策楼村村民自发集资修建陈潭秋故居纪念馆,在原址复建,门框还是原来的三块石头。

2010年起,在各级政府帮助下,建成集故居纪念馆、生平事迹展览馆、澄潭公园、铜像广场、宣誓广场、陈潭秋革命历程浮雕等为一体的红色景区。

去年7月,陈潭秋故居三期展馆建成,展厅面积从200平方米扩大到1100平方米,并引入VR、3D展品、短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全景展现烈士的风采、足迹。

“这些年,为了重建故居,全村人有钱出钱、有力出力,38户村民两次主动搬迁让出近100亩土地。”村党支部书记陈文胜说,经过全面扩容升级,擦亮红色底色,陈策楼村入选“建设全国红色美丽示范村庄试点村”,去年有30余万游客到访。

足不出村就能卖出水果

甄家仓是陈策楼村的一个自然湾,湾里的“星火园”景点,由4个花坛组成,矗立着16根素朴的青砖柱,每根都镶嵌着红五星,时常有游客拍照留念。

“原来这里靠近路口,人来人往,成了垃圾堆。”村民肖志学说,去年6月,村里将其改造成红色小花园,花坛里4盏明灯代表陈潭秋四兄弟,16根立柱代表村里走出的其他16名革命烈士。

2013年起,陈策楼村开启村庄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村民自发拆除了猪圈和旱厕,村里整合资金改管网、装路灯、刷黑村道,按村庄和故居的空间布局,将红色文化融入绿色村庄建设中,扮靓5个自然湾。

久久为功,古老村庄露出了俏丽模样。

“现在村里面貌焕然一新,柏油路铺到家门口,出门几步路就是灯光球场,日子过得舒服又自在。”看着村庄越来越美,村民李忠于全家前年就从黄州城区搬回村里居住。

以红带绿,绿能生金。陈策楼村整合各方资金,新建一条3000米长的红色飘带路,串起80亩葡萄园、80亩黄桃园、90亩柰李园和60亩柑橘园,打造特色水果采摘体验区,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足不出村就可以把水果卖完。

在种植园,80岁的村民陈志高正在劳作,他种有3亩多葡萄。“原来种稻子,一亩地辛辛苦苦赚几百块。现在游客自己采摘,一斤葡萄至少卖10元,每亩收入过万啦。”老人笑呵呵地说。

过半村民家门口就业

百年来,陈策楼人始终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上世纪80年代初,陈策楼村委解放思想,贷款开办织布厂,许多村民成了纺织工人。

进入21世纪,陈策楼村委引导能人返乡,在原有村办企业基础上,创办雅比织造、浩宇棉纺、虹鑫毛巾3家规上工业企业,年总产值过亿元。

混纺、切割、缝纫……走进虹鑫毛巾厂生产车间,织机轰鸣,工人们正在忙碌。“今年订单已排到8月,有些忙不赢,刚引进24台喷气织机,产能马上要翻一番。”负责人陈秋明说。该厂主要生产浴巾、航空巾、沙滩巾等出口产品,去年产值3200万元。

喷气织机前,陈策楼村1组村民杨细荣动作麻利。她说:“在厂里上了十几年班了,现在一个月有五六千元工资,在农村不算低,关键是不出远门,可以照顾家里。”

陈文胜说,全村352户人家,有半数村民在这3家工厂就业,去年村集体收入56万元,人均收入突破2万元,高于全省和黄冈水平。

时光荏苒,这片土地每天都在变化。“有一条始终没变,坚守陈潭秋烈士的革命初心,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陈文胜说,村里正在引进市场主体,建设带餐饮、住宿功能的田园综合体,让游客留下来,更好地体验红色文化,带动村民增收、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