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国出品的几款爆款游戏在海外受到市场的好评,如手机游戏《原神》全球走红、单机游戏《昭和米国物语》上日推热搜、手机游戏《列王的纷争》等在中东国家走红等。这一系列现象,在如何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推进中国故事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策略上,给我们带来反思和启发。而西方在全球范围内掌控讲故事的主导权和定义权,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借鉴,从而找到应对之策。
全球叙事由来已久。西方发达国家大量资助博物学、文学、历史学、艺术等人文和社会科学学者,通过讲各国故事,构建起一个东方对西方依附结构的世界图景,同时提供给别国国民一套内置价值观的思考框架。欧美国家对外讲故事的方法,按故事主体来分,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本国为叙事主体,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本国的亚文化,并实现其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目的。代表案例如英国的“酷不列颠”和日本的“酷日本”国家文化品牌战略。另一类就是以他国或世界为叙事主体的全球叙事,目的是殖民话语输出和价值观植入,打造说服和潜移默化他人的软实力。代表案例如美国迪士尼的各族公主故事:中国的《花木兰》、东南亚的《寻龙传说》、黑人族裔的《公主和青蛙》等;英国BBC的星球系列自然纪录片《地球脉动》《完美星球》《蓝色星球》《绿色星球》等;欧美面向中国的新清史研究、新疆研究;日本的电影《敦煌》、人文纪录片《丝绸之路》、电子游戏《三国志》系列等。任何故事的叙事都内置了价值判断,而无论叙事主体是本国还是他国,都是讲对方熟悉的故事会使对方更容易接受。
全球叙事的实质是为人文立法,通过综合运用西方传统三艺:语法、修辞和逻辑,代替他国人讲故事。正如萨义德所说,西方国家构建的东方学和东方主义,其实和东方没什么关系,主要是置入了美国的“地位优越性”这一观念。又如,创造出动植物分类系统的博物学家林奈认为,土著居民缺少基本知识,对动植物的命名不具有科学价值,也未能反映对上帝创世和意志的深层宗教性认可,为了拯救他们的灵魂,林奈通过第二次命名来拯救世界物种,并隐含地表达其文化帝国主义的理念。通过上述逻辑,我们就容易理解《牛津大辞典》《剑桥世界史》《全球通史》《世界史纲》《人类简史》这一系列人文方面公认的“图书馆基石”发足的基点。
全球叙事对欧美国家的价值,在于构建了一个布满叙事诡计的,控制人的情感、道德和意识形态的单一中心权力网络。思想家福柯指出,维护权力地位需要相应地构造一个知识领域。英国学者霍布斯在代表作《帝国主义》中指出,帝国主义的全球叙事通过玩弄符号表达的手段制造双关语,从而使用含糊和欺骗性的概念取代事实和真相,比如通过制造主权、有效自治、文明使者、疆界改订、腹地、势力范围、有效占领、吞并等一系列程度递增的名词,来掩饰其侵略行为。沿革、继承和发展到今天,美国已经建立起全球性的多元媒介传播网络,基于40多种叙事模式,塑造出多元立体的“山巅之城”的国家形象,制造出“多个世界、一种声音”的全球传播格差格局。
很多学者对全球叙事进行了批判。英国学者汤姆林森用“文化缺失”的概念来描述全球化过程中发生的文化变化。汤姆林森将文化定义为:人们赋予自己的行为和经历意义,并理解自己生活的背景。他认为,全球化造成了个人和集体的文化缺失感。萨义德在《文化帝国主义》一书中指出,在殖民话语中,非欧洲人被描述为欧洲文明的他者,并通过这种话语将被殖民者变为自身的他者。从龚那提拉克的视角看,全球叙事是一种违背知情受众意愿而将文化包裹强加于这些受众的行为。一旦你被故事吸引,它就会通过外来的眼光塑造你的观念、你对社会和世界的理解、你对自身和本民族的理解,以及你的认知和道德标准。
今天变化迅速的世界,帮助我们在全球视野下重新审视我们的时代和地球,很可能成为传播新理论和全球叙事新话语爆发的关键节点。如何应对欧美国家的全球叙事,讲好他国故事、也讲好中国故事?对策有三:首先,批判吸收西方全球叙事的合理内核,继承发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叙事的基本内核,探索未来讲好全球故事的多元方法论。其次,适应全球化传播任务,帮助世界各国构建多样化的声音,打造全球范围内的、与我国外循环相匹配的全球故事网络。第三,推动对全球性文化符号和机制的识别、制造、传播和研究,探索并构建试验新型全球化叙事体系和策略工具箱。(作者是东北师范大学传媒科学学院教授,日本大阪大学客座教授)